原来故事是这样的,o架仔中学毕业后就一直打工,赚了旅费后就开始佢嘅电波少年之旅。旅下旅下就变成电波中年,从正路的英法美德意日仲有相对偏门的北非呀、摩纳哥呀、都比他玩齐。游历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地方后,电波中年选择了在巴黎落脚和追逐梦想,而这些年旅行所经历的种种就变成了很好而深刻的养分和各样灵感,也让他变成一个会说故事的人。于是他认为,是时候去读电影系了。
我在想如果o架仔不是o架仔, 是港仔, 不是在巴黎而是在香港, 事情最后会变成怎样呢? 一样在 31 岁时考进电影系然后被一堆青春到打冷震的18,22同学仔暗笑自己老 ? 还是社会所教导我们的价值太单一了, 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赛道要去跑和较劲,所以根本连当初决定要去旅行的念头也从来没有滋长过 ?
于是我又暗暗地为自己跳出了被安排的赛道而觉得有点幸运。